2006年12月5日 星期二

給陪伴者的提醒~心與心最近的距離





陪伴者無條件的接納與從容的陪伴,使喪親者能安心的讓人陪伴,能放心的吐露心情,能不擔心遭遇異樣眼光與言論,這便是最美的安慰。




◎蘇絢慧


   當親友失去了一位重要的人,要怎麼安慰他們?安慰這個字的英文是comfort,動詞可解釋做安慰、使舒適、鼓舞與放鬆。若是以形容詞comfortable來說,有舒適的、舒服的、愉快的意思。


  這真是一個很美妙的字,它將苦難中人與人互動的心靈感覺表達了出來,若是你的痛苦悲傷心靈,在與人互動的過程中感到舒適、感受到鼓舞而得到暫且的放鬆,正是因為你得到了安慰。


  為什麼一開始便提到這字的意涵?那是因為現代人安慰人的能力越來越薄弱,本是出於好意的安慰,在不經意中,可能演變成一種傷害或困境。人們在傳遞安慰或是接收安慰的歷程中,並未感受到心靈的靠近,反而感受到束縛與沈悶的氣氛,讓人想快點結束悲苦憂傷的談話過程。


  面對死亡,更是讓人不知從何安慰起。死亡事件往往伴隨驚駭、恐慌與痛苦的情緒,若要安慰一位失去摯愛的人,安慰者不可能不感同身受,也不可能不觸碰過程中的傷痛與哀淒。


  一個家庭失去一位家人,家庭將面臨崩裂與重組,相同的,一個人失去一個重要的人,生活也會面臨崩裂與重組。這是正常的過程,但並不是容易的過程,它包含了有形與無形的重建,從家庭功能的重建、家庭生活次序的重建,到心靈能再感受平靜與安然的重建;不需再擔心死亡的威脅,也不需迴避想念死去的親人。當死亡事件變成一種生命歷練,幫助我們去經驗與理解人生,那它的傷害也就結束了。


以同理心感同身受


  身為喪親者的親友,我們所傳遞的安慰是重要的。死亡雖是不可抗拒的破壞,但溫暖與支持的安慰,會為喪親者的生活持續注入生命力量,有了重建生命的力量與勇氣。


  安慰,是為了使人減輕痛苦而非增加痛苦,所以需要一些心理預備與技巧。然而,最重要的莫過於心,也就是態度。態度影響行為,行為影響安慰的果效。安慰喪親者合宜的態度,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同理心」。也就是感其所感、知其所感。聖經上有句很美的話:「與哀哭的人同哀哭」,就闡釋了此一內涵。要與哀哭的人同哀哭,看起來似乎簡單,但真的能在安慰的當下表達出來,卻是相當困難的。


  因為人往往懼怕沈重的心理壓力,又將「悲傷」和「消極」、「怨天尤人」劃上等號,我們總以為安慰便是立即消除喪親者悲傷的念頭與感覺,我們會試著要他們別再多想、要往前看、別再回顧。許多時候,我們要喪親者忘記死去的重要之人,趕快面對現實,過新的生活。


這些安慰好似有理,卻不一定是喪親者的心理需求,因為喪親者的情感面並未獲得適當的抒解,也未獲得足夠的時間來悼念所逝去的,更別說是重整。


來不及處理的悲傷


  在工作中,我所服務的對象有許多是喪親者。他們告訴我,喪失親人的痛與來不及處理(unfinished business)的遺憾與悲傷,常無人可訴說,別人似乎無法理解那種錐心之痛,只能在夜半時、獨處時暗自落淚與思念。


  悲傷治療大師 William Worden 在他的學說裡強調「沒有人能杜絕悲傷,除非他沒有愛」。他更進一步提出調適悲傷需要完成四個任務:接受失落的事實、經歷悲傷的痛苦、重新適應一個逝者不存在的新環境、將情緒的活力重新投注在新的關係上。


  這是喪親者需要經過的悲傷調適歷程。外人往往很難體察這種失去對喪親者生活產生的變化是何其大,但對喪親者來說,即便是吃頓晚餐,看見餐桌旁原先有人坐的位置從今以後都將空缺,心裡的失落感與沈痛恐怕是不易對他人提起的個別性感受與經驗。


  好的安慰者要能洞悉這一切;能敏感體會喪親者的情緒反應,又能看出喪親者走在哪一階段或正在完成什麼任務。安慰者不僅要能理解喪親者的需要,更要給予慈愛與寬容,以開放的心聆聽喪親者的心思意念,不以個人的過去經歷或價值觀點分析與判斷,或以自己認為好的調適方法要喪親者接受。


  例如,對喪失子女的,有些人會安慰:「孩子再生就有,快快生一個吧!」或者失去伴侶的,有的人會急著介紹新的對象,希望空缺的位置有人填滿。或是喪親者悲傷歷程尚未完成,暫時無法面對社交生活,親友卻安排旅遊或社交活動,強烈的要喪親者走出來。


  這些方法並非幫助喪親者重新定位和死者的關係型態,也非從自身內在找尋力量超越這個苦難,好進一步在破裂中獲得身心靈的和諧。反而只是不斷借重外界物質或刺激暫時轉移或替代真實的悲傷感受。


從接納與寬容開始


  失喪親人雖是人類共有的經驗,但這經驗中的內涵與感受卻是獨特的,難以推論,所以安慰喪親者絕無定律與規則。想要安慰或陪伴喪親者的有心人士,可以從接納與寬容做起,像是對喪親人表達感同身受:「你失去了一位重要的親人,心裡被撕裂的感覺真的很痛。」「這一切太意外了,讓人無法置信,讓人身心都亂了。」也可給予無條件的接納:「哭吧!這種痛需要眼淚來撫慰」、「你可以生氣,因這一切太混亂,讓人失去了控制力。」


  這些言語說出了喪親者存在卻無法啟齒的感受(因有些不合乎社會文化價值和禮儀),會讓他們感覺被理解。而你的無條件接納與從容陪伴,也將使他們安心與放心。


  能安心的讓人陪伴,能放心的吐露心情,能不擔心遭遇異樣眼光與言論,這便是最美的安慰,也是最舒適與最放鬆的安慰,我想,這便是心與心最近的距離了。


 

現正放映【奇蹟的夏天】








劇情簡介:臺灣後山─花蓮縣美崙國中,一群皮膚黝黑的陽光大男孩正在炎炎夏日裡作著他們的年少大夢;在海邊的足球場上,揮汗踢球奮力前行;球場就是他們的天堂,年紀雖小志氣卻比天高,最大的願望就是一輩子都跟足球當好朋友;為了培養絕佳的默契以及接受嚴密的訓練,這群青少年們打從上國中的第一天,就一起生活在6坪大的球員宿舍裡:一起吃飯、一起上課、一起洗澡、一起練球,說他們是同學,其實更像是兄弟,受傷時互相扶持,贏球時一起慶祝,親密緊貼的生活令他們情同手足,可愛的大男孩們甚至半夜還會在作夢時起腳!而球隊教練,就如同他們的父親,跟他們生活在一起,不但要指導他們踢球,更要教導他們做人做事的道理!他們用熱情燃燒生命,面對理想全力衝刺,面臨國中生涯最後一個夏天的全國戰役,這個夏天,命運之神會以怎樣奇蹟的方式出現呢?他們是否會一起贏得畢業前最終的一場戰役呢?



看了一部台灣的紀錄片,被一群男孩子感動,也被所謂男性的情誼感動。但首先要感謝導演對這個議題的興趣與發掘,我從來沒有想過有一群人默默的在為台灣的足球未來努力與奮鬥,也從來沒想過台灣是可以有足球潛力的。



看片子的過程,我跟著導演的鏡頭認識了這群男孩,看見這群男孩因為足球有了一個夢,也看見他們的未來似乎可以被期待。他們大都是單親家庭,有著辛苦的生活背景,若以環境來看,勢必會是弱勢族群,但因為足球,他們有了很多機會開拓視野,體會不同的經驗,並且在團體的生活中,學習自我照顧與相互照顧。



我沒有看到他們的自怨自哀,看見的是他們如何堅持著自己的夢想,以耐力、毅力與體力克服許多的困難與限制。我看見他們學習如何承擔自己的生命,也看見他們如何體驗與享受生命。他們實在是熱情的活著。



我的淚水隨著影片流下,那不是苦痛的眼淚,而是感動的眼淚,覺得他們好努力的打拼,好用心的對待彼此,好單純的體會生命的活力。見到他們一起培養的默契最後因為畢業而分離了,心裡悵然,覺得這種美好不要分開該有多好?但心一轉,又覺得人必須在分離中學習迎接不同的變化與挑戰,如此才能激發出更多的成長。



我很喜歡導演營造的戲劇張力感,誰說紀錄片不能拍的精彩而動人呢?!誰說紀錄片一定要拍的很藝術,藝術到讓人看不懂呢?!



這部片不會讓人看不懂,你會從裡面看到生命的活力是什麼,也會在心裡默默的為台灣加油,至少,看完這部片後的我,對台灣的未來是有盼望的。



 by 絢慧








四分之一世紀的堅持



那年我才剛滿十歲,這些同工已在上帝的帶領下,開始助人的工作了。

另外的排版方式,這兒請!





人生有幾個世紀?一個?兩個?



人生有幾個千僖年?一個?兩個?



算算他們從上個世紀、上個千僖開始,

 

當台北市的電話號碼還不是八碼時,

當志願服務還不是那麼廣為人知時,



他們已經開始一星期七天,一天12小時,

默默地在電話線的這一端,

真誠的問候每個來電者「平安線,你好!」





在聖誕夜,他們不曾休息;

在大年夜,他們不會休息;

颱風天,除非是全台灣停止上班上課,他們還是一樣值班;

就算是SARS期間台北處處風聲鶴唳,他們還是不曾停歇,繼續上線。





一個人的生命有多長?一個25年?兩個25年?三個25年?還是四個?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選擇: 生長在怎樣的家庭、遇到怎樣老師、生了什麼的病…太多太多了,

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的信仰、我們的態度、我們的朋友,



以及,

我們生命的深度及廣度。





不是為名,這些志工行事低調不會張揚身份;

不是為利,這裡沒有內線交易也沒有生財之道。





因為他們知道,在這裡他們選了一條使生命更寬廣的路,

而這條路也使得他們的生命變得豐富了。





謝謝這群平安線的志工,

儘管他們不見是信徒,

儘管他們年齡相差半個世紀,



但是他們在這裡,選擇在這裡、電話線的這端,



為他們的生命做一個選擇,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平安線,27歲生日快樂

2006年11月21日 星期二

蕭靜文舞蹈團─女體瑪麗蓮夢露─2020迷思

這是一場討論女性議題、外籍新娘問題的舞蹈表演,

需索票入場,請逕洽索票專線:02-25605724、25673752























































































2006年11月13日 星期一

喝咖啡的另一種理由

 

適量咖啡因 產生幸福感 <引自聯合新聞網>

從三合一咖啡廣告裡的「再忙也要和你喝杯咖啡」,到現在台灣本土咖啡盛行,喝咖啡已蔚為風潮,甚至有料理標榜咖啡入味、佐餐。
咖啡因是一種植物鹼,除了咖啡之外,還有許多飲品都含有咖啡因,例如茶、可可、巧克力、碳酸飲料。
適量攝取50至200毫克的咖啡因,可以提神醒腦、減少疲勞感、幫助增加警覺性、有幸福感、增進語言和動作操作功能,較持久地從事智能活動,減少反應所需時間。



又找到一個可以喝咖啡的理由了!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忙到不知自己在忙什麼,

忙不完的工作,忙不完的忙碌,忙不完的是生命,

那到底有什麼時間是不忙的呢?



與不少人的談話經驗裡發現, 忙是最常掛在嘴上的字眼,

忙這個,忙那個, 每件事都在忙,事情忙完就算了,

然而有些會引發我們強烈情緒的事件,

例如親人住院,自己受傷,男女朋友分手…等,

當下我們都會很快的處理完這些事,只要不再干擾我們的生活即可,

然而事過境遷,那些未處理的情緒其實是個揮不去的影子,

總會在內心某處伺機而動,然後在下一次的類似狀況裡,

可能是很小很小的事件,猛的向我們撲過來,

力道卻是超乎我們的想像,讓人無法招架,

然後才會讓我們納悶,怎麼自己的抗壓性降低了呢?

也有時候,在我們把外在事情都處理完後,

才發現怎麼自己睡不好,吃不下,要不就是哪裡酸痛,胸口悶…

原來,身體也知道我們需要被照顧, 只有我們的腦袋不知道而已…



情緒是會累積的,人也不是都一直講理的,

有時候,我們還真的需要為自己找個時間,停下來,

看看我們在忙什麼,這樣的忙又帶給我們怎樣的情緒,

然後找個信得過的朋友,好好聊聊我們自己吧。



再忙,也要和自己喝杯咖啡,

再忙,也要留時間給自己,

幸福,其實不會太遠。


2006年10月16日 星期一

天涼了,找個心理師談談吧!

「我這樣算不算是憂鬱症?」

「為什麼大家都要我去看精神科?我覺得自己沒有病阿?」

「我已經沒有力氣再撐下去了,有誰可以救救我?」

 

每年到了秋冬的季節,往往就是情緒疾病的好發期,許多人都誤以為自己只是情緒的控制不佳,或是可能因為天氣的關係,就忽略了可能蠻棘手的毛病。加上這段時間正好是新學期的開始,也有許多的學生在一個月後出現適應不良的現象,即需專業諮商人力的協助;也有許多的社會新鮮人因為生涯規劃與找工作的緣故,掉進了情緒的深淵。然而,很多人仍受到精神疾病污名化的影響,而排斥到精神科就醫,或是接受心理諮商。也有些人因為擔心自己接受心理治療,會在醫療的紀錄上留下不良的資料,影響到未來求職或信用上的問題,即使狀況很糟,也不願意說。

 

馬偕協談中心有鑒於社會普羅大眾的需要,希望能夠讓社會大眾更了解心理諮商的專業與功能,並且發揮馬偕博士照顧平民的精神,特自2006年10月16日起,到2006年12月15日止,對首次來到馬偕協談中心的民眾,給予第一次心理諮商費用只收100元的優待,這樣的收費等同於臺北市各區的健康中心,目前提供心理師諮詢的服務,每半小時50元的標準。如果經過第一次心理諮商,覺得符合自己的狀況與需求,想要再繼續預約時間,則從第二次開始,回復到單人每小時600元,兩人以上家族治療或婚姻協談,每1.5小時1000元的收費;不過如果有經濟上的困難,或是低收入戶、無業、學生等身分,請在第一次諮商時向心理師表明自己的狀況,我們會依狀況給予協助。所以,不用擔心費用的問題,來談談,就對了!

 

另外,馬偕協談中心是完全獨立的心理諮詢系統,您在本中心所留下的個人資料、個案紀錄等等,均會使用符合心理師法規定的保密方式,並且獨立於醫院的病歷外,也就是說,您的資料並不會跟著病歷到處跑,您的醫師也不會知道您曾經來過本中心諮商,再符合心理師法的條件下,一率保密,可以放心的來談自己的心事。

 

請大家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提早預約,可以有更靈活的時間選擇喔!

 

【預約辦法】

本中心個人諮商時間採預約制,您可依適合的時間進行電話預約或親臨預約,本中心會為您預約諮商老師可以的時間。因為採預約制,建議您若需要諮商,可提早預約,以方便您有更多時間可選擇。

 

【收費方式】

本中心為自費方式,非健保給付。

個人諮商的計費方式為:600元/ 1小時。

兩人以上(親子、夫妻、家庭)計費方式為:1000元/ 1.5小時。

馬偕醫院員工、義工免費。員工或義工眷屬採半價計算。

2006年10月16日至2006年12月15日,首次前來本中心諮商者,一律收費100元;第二次以後諮商,回復原中心標準收費。

 

【預約電話】

馬偕協談中心電話:2543-3535轉2010

 

【取消預約】

為了讓需要諮商的人能順利安排到諮商時間,建議您若有要事無法前來,請提早來電取消預約,或更改預約時間。若為臨時異動,也請您盡量來電告知,中心可將諮商時段做更多的運用。

 

【諮商老師的選擇】

您可依來談的問題與老師的專長做選擇,中心將依您的指定,安排諮商老師。若您無指定,本中心會考量您的諮商需要與老師的時間來做安排。當您和諮商老師會談過一次後,原則上,此諮商老師則為您的固定諮商老師,您在往後預約時,便可指定預約此諮商老師。

2006年10月14日 星期六

電影心得分享【Wit 心靈病房】







【劇情】

向來在英詩教學上一絲不茍、從不妥協、又有點不近人情的貝寧教授,無意間發現自己身患第四期卵巢癌,褪下講台上的光環,她只能躺在病床上毫無尊嚴的接受各種化療,任憑死神一步步逼近她,然而,她的醫生傑森–亦是她昔日的學生,及另一位護士長蘇西,卻為她即將枯槁的生命,帶來一次全新深沉的省思,「死亡,不是件榮耀,雖然人們總視為敬畏可怕的象徵…」,死亡不過是生命的暫停,卻可能是另一個旅程的開始…..



 



無論看過幾回,每一次都從這部片子得到新的體會與領悟。也無論看幾回,感動與心疼的淚水從沒少過。



我喜歡這部片子勝過所有的片子。這部片子並不是院線片,HBO曾經播映過,但我知道這部片子,是無意間發現的。因為要租借【心靈點滴】,店員說沒有,要我考慮借【心靈病房】,於是,我認識了這部片子。



這部影片的人物十分單純,只有女主角,與其他的醫療人員,最多只出現了女主角的指導教授與父親。



因曾經在醫療工作過,對於片中許多場景、情節都心有戚戚焉。特別是看見那主治醫師為了自己的研究結果,不顧病人感受,始終執意要全劑量使用化學藥劑,導致病人的腎衰竭,昏迷,最後死亡…..我就好像看見曾經接觸過的一些面善心惡的醫師的面容,然後不斷驚訝階級式的威權還真不分西方還是東方。



女主角是位教授,而且還是佔有一席之地研究英古詩的教授。她對於字句的精確度十分重視,正因如此,她嘗試以貼切又極富文學的方式「說出」她整個治療到死亡的過程。



許多的描述,片中都是以女主角直接看著鏡頭,像是在對我們敘說一般,以致,我們和女主角的距離縮近了,不再像是看著一個不相干,一個遙遠距離的人的故事,我們成了她生命從絢爛走向平淡、盛開走向凋落的見證者。



影片中大量用了從天花板的角度去拍攝躺在病床上的貝寧,或是從貝寧的角度仰視著天花板。這有很深的意寓,這裡頭所描寫的正是緩慢的時間,但弔詭的是,它又如此的稀少。就如貝寧說的:「在這裡,時間變得很緩慢,緩慢到你幾乎感覺得到它,它是如此緩慢,又稀少。」



曾經,因為感冒,自己平躺在床,痛苦不堪,只能望著天花板,滿腦子想了好多事,有了很多感覺情緒,本以為時間過去一大半,沒想到一回神,只不過歷經五分鐘。那時我好驚訝,深刻體會到什麼是「緩慢的時間」,我幾乎把前半生都想了一遍,感嘆了命運的不仁不慈,怎麼時間才歷經了五分鐘,那麼接下來的時間,我該當如何?



這樣的經歷,使我有一個發現,當一個病人躺在病床,無望的仰視著天花板,忍受痛苦時,五分鐘可以有如一世紀之久,根本不是醫療人員來去匆匆所感受到的「時間根本很短」、「忍受五分鐘也沒辦法嗎?」。



對於一個受死亡威脅的人來說,世界已和常人世界裂分為二,常人的常態思維進不了他們的世界,而他們的世界再也跨不回去常人世界了。



這才是最令我悲傷之處;原來,生與死之間,是這麼大的鴻溝。



貝寧一直是研究約翰˙道恩的詩,特別是那首死亡的榮耀,但也直到她自己的生命感受到死亡的威脅,而有所脆弱與恐懼時,那首詩才對她顯現出意義。成為一個腫瘤末期病人,讓她不再是一位教授,她已然成為一個疾病的最佳研究對象,醫師們體會不了,也覺得沒必要關切一個病人的恐懼與脆弱。



她說她是孤獨的,並非因為她沒親人,而是之為一位病人,她是孤獨的。



所幸,這部片對於臨終過程的真實描繪,不至太過無情,在貝寧臨終前,她的指導教授來探望了她,在她渴望有一個安心的力量陪伴時,教授如一位仁慈的長輩一般出現,念了一本可愛的繪本,使貝寧可以安心的沈睡,不再只是孤軍奮鬥的和死亡搏鬥。



而後,她終於跨越了那鴻溝,體會到:死亡,不再復有…..當我睡醒了之後,已然是永生。





by 蘇絢慧



2006年10月10日 星期二

政治熱之外

過去1個月倒扁挺扁衝突不斷,不過消防署統計卻發現自殺人數變少了,台北市9月份自殺人數比8月少25%,不僅如此,比起去年同期也大幅下降;殯葬業者認為是政治熱降低自殺率,醫師則說,大聲嘶喊的確有助於減輕憂鬱症。<全文>



看到這篇新聞,頓時讓我眼睛亮了起來,政治總算有些正向的作用了。



相較於更前不久的新聞裡提到,

政治活動的熱潮使得因為焦慮而向醫師求診的人數多了將近一成,

一再播放的電視新聞使得憂心於政治的觀眾更為憂心,因而醫師建議民眾關掉電視不要再看了。



僅僅才一個月,同樣的事情,卻造成不同的結果,這豈不奇怪?





我的解讀是:

壓抑會使人心情低落,然而我們太習慣於保持良好的風度,

屈從於權威、長輩、他人的眼光或期待,徒然使得自己面臨不同的壓力而不自知,

面對無力改變的外在世界而無法自處,

長此以往心情不但容易低落沮喪,甚至還可能讓自己憂鬱起來。



政治活動,有人稱之為台灣式的嘉年華會,其實某種程度有助於引人投入,

不但可以從中獲得參與感、建立與他人的情感聯結,

更可以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宣洩抒壓的機會,這當然有助於改善低落的心情。



至於同樣的事件會引發焦慮,這也不令人意外,

坐在電視機前面讓自己一再曝露於無力改變的情境下,又不肯關掉電視去做別的事情,

只是會陷入更多的擔心而已,心情想要好轉當然很難。



投入政治熱是親自參與,看電視則是陷入無力,

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是否身體力行,

主動參與使人有力量,消極接受只會使人感到沮喪而已。

因此心情低落時,如果找不到可以吶喊的場子,不妨去KTV大聲唱歌,

或許可以抒減壓力,當然這是治標的方式。

如果能找到個人願意參與投入的活動,

或者說是找到自己的目標,即便是短期的也行,

其實也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強大力量。

想想看,當年被關在納粹集中營的 Viktor Frankl,計多比他強壯的人都撐不下去,

他不但撐過了近兩年的非人生活,甚至到六七十歲的時候,還登山攀岩的,非常活躍。



噢,對了,同一篇新聞裡提到了王建民,畢竟這世界總還是有些希望的!



你有屬於自己的活動嗎?你有屬於自己王建民嗎?



by吳秉訓

2006年10月1日 星期日

姊弟情.深

爸爸在會談室裡談著孩子的狀況,頗為煩惱,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

除了對自己莫名其妙的發育感到不知所措之外,

還有揮之不去的課業壓力以及隨之而來的挫折,

現在的孩子,

並沒有因為物質環境變得較好而較為輕鬆,

也沒有因為各級學校廣開大門而得以喘息,

反而因為上述外在條件的改變而無法獲得諒解,

心底的苦其實是更重更難說出呀!



請家長先停下來,是否孩子都知道他的擔心?

是的,孩子都知道,

有好好談過嗎?

嗯…

那還是請孩子先進來吧。



噢,不是一個孩子,是兩個孩子,

大的已經進入青春期,小的還沒有上小學,

這一大一小,也難怪家長辛苦,

分別處於不同時期的孩子,需求差異頗大,

滿足了一個,另一個的需求又緊接而來,

要當個稱職的家長是不容易呀!



小的拿著畫筆和紙,在一旁安靜的畫著,

任由我和家長與大孩子的交談流動,

算是個乖孩子吧,我想。

一個這麼小的孩子,臉上稚嫩的紅色,

任誰看了都心疼吧。



我請家長把先前的對話再向孩子提了一次,

明顯的,這孩子也知道家長的為難,

沒有反駁,也沒有抵抗,一樣是乖乖的坐著聽,

慢慢把頭給低了下去。似乎是聽進去了。



知道家人這麼關心你嗎?

知道呀…

要不要告訴你爸,其實你是知道他的心情與想法的?

嗯…



這孩子慢慢抬起頭,很認真的看著他,

認真的和爸爸講話,一字一句的慢慢說。

在青春期的這段日子裡,能夠一起出現在會談室,

表示雙方都在乎著對方的,

親子之間,真要有什麼說不得的,

大概是沒幾樣話題吧。

這是我的信念:有開始就有希望,

越早開始,希望越大。



說著說著,好容易大孩子把想法慢慢的講出來,

原先乖乖畫圖的小孩子,

卻在這節骨眼上朝爸爸溜了過來,要拿他的糖果,

而爸爸,也順手就抱起了他,

一邊在掏著袋子裡的糖果,

一邊在聽著大孩子的話。



這段話,就這麼不小心給小孩子給糊了過去,

不是很清楚。



好吧。先暫時這樣。



我回到家長這邊,請他再對大孩子說出他的看法,

既然在會談室裡,溝通是有來有往,

只是單方面而沒有回應的談話,

根本就是訓話,不是溝通了。

任誰在這種情境下,都聽不了多久的。



就這樣一來一往,兩個人的交談前進著,

家長看到孩子的挫折,

孩子聽到家長的期待,

彼此都把對方放在心上,不是耳邊風,更不是眼中砂,

兩個人的關係動起來了。



咻~

小孩子又溜了進來,就在兩個人談得正認真的時候,

這次我可不放過。



哇~你好厲害,看到我們在講話,你就會跑過來耶!



這回被看破手腳的小孩子,突然不好意思起來,

自動溜回原來畫圖的位置,

繼續拿起筆來畫畫。



接下來,我讓大孩子說出被小孩子打斷談話的感覺,

也讓家長看到兩個孩子之間的交手,

當然大孩子覺得很不公平,常常被小孩子給干擾,

心裡感到很煩。我也順道問了小孩子,

是否知道他干擾了我們的談話,

他倒是回答的清楚,認為姊姊以前有更多和爸爸相處的機會…



想讓爸爸抱抱嗎?

(…)

想要像弟弟那樣被爸爸抱嗎?

(搖頭)

是不想呢,還是不方便?

我太大了啦,爸爸抱不動(低頭害羞,聲音小不可聞)

想不想讓爸爸抱抱呢?

(…)

爸爸,那可以請你摟著她嗎?



好久好久以前,那個擁有爸爸媽媽的愛的孩子,

身旁儘是溫暖和風,全身都散發著光芒…





爸爸放了心,大孩子有了目標,

小孩子有了畫完的圖畫,

走出會談室的大小孩子,

早忘了剛才互相的不滿,又嬉笑起來了。 

2006年9月20日 星期三

她與他


在多數人的眼中,她其實算得上是個很好的太太,

在孩子年幼時負擔起全職照顧的擔子,

更在孩子上學後開始全職工作,而且收入也不錯,

理家、理財之外,還把自己打理得很好,

秀外慧中的形容詞還真是不為過。



在多數人的眼中,他其實算得上是個很好的先生,

尤其是外在經濟狀況不甚好的情況下,

不但有份專職工作,還能領得好薪水,

更重要的是,家用支出都能負擔起來,

毋須太太過於擔心。



這是外在的世界。



太太認為這不是她想要的家,

先生不了解她的需要,

其實精神層面的生活更重要;

先生認為太太永遠不滿足,

他已經為了這個家努力工作,

為什麼太太還不能諒解呢?



因為先生的不了解,因為自己的需要沒被照顧,

太太開始感到頭痛,覺得這個家有沒有他都差不多,

又因為一些罣礙導致晚上睡不好,

心情不好,甚至脾氣暴躁,覺得自己不再重要;



因為太太的誤會,因為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

先生開始感到委屈,覺得自己怎麼做都不夠好,

心裡不但感到煩悶,更因為太太的苦惱而自責,

甚至,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這是內在世界。



她有錯嗎?

沒有。

他有錯嗎?

沒有。



在家庭裡,這不是零和遊戲,

不是誰對誰錯,也不是找出誰對誰錯的問題,

而是彼此帶著過去從小到大的家庭習慣,

從小聽慣了家庭的音樂,踏著不同的舞步,

卻忘了兩個人組成家庭後,

音樂悄悄換了曲目,

彼此還各自踏著熟悉的舞步,

沒有調整過來。

於是他怪她踩了他的腳,她怨他沒跟上節拍,

眼看舞就要跳不下去。



當他們一起出現在晤談室裡,

舞並未因此而結束,相反的,

一切才正要開始而已。



一起。





BY吳秉訓


2006年9月16日 星期六

給你,關於悲傷.....

文/蘇絢慧



悲傷,並不僅僅是種失落情緒,而是生命的某段經歷,情緒或許可以處理、可以轉化、可以消溶,但經歷卻不會遺忘或否認,無論過了多久,那是過去生命走過的路。



人們總說:忘了過去吧!往前看….



過去怎麼忘呢?忘了過去,就不知道現在的我是誰,也不知道未來的我會是什麼樣子了。



接納這生命中不能抹滅與遺忘的記憶是何等重要,整理過去未完成的情緒與想法也很重要。過去沒有被你整理好,現在的你不會過的好,未來也不可能太好。因為過去不好的經驗與悲傷沒有經過新的詮釋,沒有獲得新的意義,我們便無法擁有新的能力來面對現在所發生類似以往的困難。



過去的經驗,像是預演,想是演練,是為了讓我們能獲得一次自己心中覺得完滿的演出;不再有遺憾或懼怕,盡情放開懷的表達自己,盡全力的展現自己。即使是大哭一場,大笑一場,都能盡心盡全力的做自己,成為自己。



我這些年來,碰觸許多人的悲傷經驗,再回顧自己的悲傷經驗,發現悲傷被人隱藏與絕口不提是最為悲傷的事;所有的出口都被堵住,沒有人想知道在你身上發生了一件怎麼震撼你又重創你生命的事。因著每個人都不說,每個人都不敢提,沒有人知道除了自己以外的人是不是也發生類似的經驗,更不會知道別人是如何面對與處理。



如果我們和有類似悲傷經驗的人分享,彼此分擔沈重的感覺,也彼此理解對方身上受的苦痛是什麼,我們便能相互支持與回饋,那真實經驗到悲傷就不會是無意義的折磨,反而增加對人情感的洞悉,增加對人生的智慧。



曾有個喪偶的單親媽媽與我分享一段悲傷的故事,是關於她大兒子的。



大兒子是快入小學的年齡。兩年前爸爸因病過逝時,他四歲,弟弟才剛出生。他曾享受過爸爸的疼愛與呵護,比起弟弟對爸爸的一片模糊,他是幸運的,因他認識他,曾被他的大手擁抱過。所以對他來說,爸爸是重要的人,在心裡有著重要位置的人。



沒有人知道有一天他會面對愧疚與困窘;他會因有限的父親記憶而應付不了生活裡的諸多要求父親出現的場面,即使,是一張小小的畫作。



這一天,媽媽將他從安親班接回家時,老師提醒了媽媽他尚有一份作業沒有完成。回到家後,媽媽問他是什麼作業?



他拿出在安親班沒有完成的圖畫紙說:老師說要畫一張爸爸。他的畫紙上已有好多被擦掉的鉛筆線痕跡,反反覆覆的鉛筆線吐露著他的難以決定。媽媽並沒有注意到他的困窘與為難,她告訴他趕快完成這功課,便走進廚房準備晚餐。



他繼續為難的看著這張畫紙,遲遲無法下筆。



媽媽從廚房探了探頭說:快畫,就把爸爸的樣子畫下來就完成啦!



他懊惱撇著嘴的說:我不知要怎麼畫…..



媽媽看他沒有動靜,又沒有時間來好好探問他怎麼了,她告訴他:不知怎麼畫,就拿照片出來看啊!



他仍是沒有動作,但神情明顯的懊惱與無助。



弟弟在一旁鼓舞著他快完成這幅名為爸爸像的作業。弟弟說:快畫啊!畫爸爸,爸爸是什麼?兔子嗎?



他有些生氣:不是,爸爸不是兔子。



電話鈴聲突然響起來,是媽媽的朋友打來的,媽媽接了電話告訴對方他們又發生爭執了。談了一會後,掛上電話,她忽然意識到大兒子失去爸爸後的悲傷,或許正因為這份作業呈現出來了。於是,她走到他的身邊,安慰著他:你忘掉爸爸了對不對?所以不知要怎麼畫了,沒關係的,因為媽媽也會忘記喔!既然爸爸已離開我們很久了,你畫不出爸爸的樣子,那這份作業我們就不要做了。



他不同意,因為這是老師交代的功課,他不能就這樣空白。



媽媽說:那這樣吧!你用注音符號告訴老師,爸爸過逝很久了,我想不起來他的臉。



他驚訝著看著媽媽:可以嗎?可以這麼做嗎?



可以啊!媽媽回答。還告訴他,她會再打電話告訴老師一聲。



他終於放心了,他有做這一份作業,且誠實的將他忘了爸爸的狀況說了出來,他得到理解,也得寬容。如此,他的愧疚與悲傷也釋懷了,這不表示他不愛爸爸,也不表示爸爸會從心裡消失,只是,記憶真的有限,爸爸來不及參與太多他們的生活,影像當然會越來越模糊。



這個媽媽告訴我他們真實的故事後,我心裡說不出的感動,這位媽媽在後來選擇陪伴兒子一起面對,而不是讓他獨自忍受無助與困窘。我告訴這位媽媽,她的愛撫慰了兒子的心靈,我真的為他的孩子感到高興。



她告訴我這個故事的原因,是因她聽到我分享小時沒有母親的記憶卻要硬著頭皮創造出母親的樣子的困窘與悲傷,無法表達的悲傷曾讓童年、少年時期的我有著難以解釋的憤怒,不只與自己為敵,也和環境的人為敵,深深覺得世界為難自己。



奇妙的,我的悲傷經驗在這麼多年後讓一個母親更理解兒子的悲傷與心情;而她對兒子的安慰與陪伴深深感動著我,讓我感覺受到當初沒有獲得的撫慰與理解。



人生總有意外的驚喜,每個人的生命故事看似那麼的獨立與獨特,然而因為分享,我們的生命故事產生連結,在此時此刻的互相安慰與支持,竟讓心與心好貼近,感覺很美好,使彼此同時獲得了力量與意義。



我謝謝了這個媽媽,她和孩子的故事讓我知道即使我們的生命難以避免的悲傷,也面對數算不盡的困境與難關,但愛是一切的依靠,有愛的日子,就算辛苦,終能治癒悲傷。



我希望將這樣的相信,也分享給你。

2006年9月10日 星期日

放手的難題



瞭解「預期性悲傷」



  ◎蘇絢慧



           當家中有患病親人,可預見他的生命將慢慢萎縮、慢慢終止,是不是死亡發生時,家人就較能接受與放手呢?這是個弔詭與複雜的問題。

         在研究當中,有人支持預期性悲傷已幫助人提早因應了悲傷的哀悼任務,因此當死亡發生時,親屬的悲傷反應便能走到一個較和緩的狀態;但亦有研究認為,預期性悲傷並不能省略喪親歷程會經歷到的悲傷反應。「預期性悲傷」對於一個家庭或個人而言,是否是悲傷調適的有利因子,我個人認為,不能省去兩個角度的瞭解與評估:一個是「個人特質與壓力因應模式」,另一個是「投注在死者身上的心力與意義」,在我的經驗中,這兩點影響了「預期性悲傷」處理的困難度。 

       所謂的「預期性悲傷」是指,當我們已可預見親人的死亡將在不遠後發生時,我們便開始試著因應這失落;開始有了各種哀悼的悲傷反應,這時,我們也在面對一種任務:慢慢切割我們與親人的情感連結,慢慢的調整,有一天,親人將離我們而去,不能再陪伴著我們,而我們得學著將目光與焦點轉回到自己的生命上。若在臨床工作上,陪伴一位必須要面對親人即將去世的家屬而言,哀悼與處理各種預期性失落複雜情緒的悲傷工作需及早展開。這當中,我們必須協助家屬面對「死亡不可避免」的難題,在不斷「否認」與「接受」的雙趨感受中來來往往,藉著眼見親人各種身體功能的敗壞,及一步步接近死亡的徵狀,將強大的否認機制鬆動,漸漸接受生命有其限制,死亡必定到來的事實。

       在「預期性悲傷」的因應中,死亡或許不是最惱人與最令人恐懼的。回到前述的兩個重要因素「個人特質與壓力因應模式」與「投注在死者身上的心力與意義」來看,恐怕「努力意志」與「情感落空」是更讓生命與情感受盡折磨的因素。

        對於一個家有罕見疾病或慢性疾病患者的家庭而言,要能承受照顧過程中,來來回回的挫折與心力交瘁的責任,「努力意志」是不可缺少的,過程中要不斷的激勵自己「可以撐過去」、「可以讓一切變好」、「可以戰勝苦難」,靠著強大的努力意志撐過無數,數都數不清的困難與疲累。若這「努力意志」真的在照顧過程中幫助了個人與家庭跨越無數難關,便會發展一種「只要我夠努力、夠盡心,這一切將會改變」的意念與因應模式。但惱人的是,死亡卻是個怎麼跨都跨不過去的限制與難題,無論一個人再怎麼有鬥志,死亡仍然有一天會帶走親人,或者自己的生命,這樣的情況下,當死亡發生時,也就是一個人被鬥垮的時候了。 

        因此,不是因為沒有壓力承受度,也不是因為努力不夠而被悲傷覆蓋湮滅,往往是因為太努力,不接受命運捉弄的意志太強大,使得適應死亡的發生成了極度困難的事。

       另一點是「情感的落空」,我曾陪伴過一些因慢性疾病過世病人的家屬,他們的悲傷強烈而困難的原因,是因為長期感情投入的對象消失了,這不僅是情感上很大的失落,亦是危急生命存在意義的失落。 

       對於患病親人竭盡所能負起照顧責任的家屬而言,包含的情感有心疼、關懷、抱歉與遺憾等複雜情感,亦有強烈的愛、信任、安全等情感的依附關係:親人快樂開心,我就能快樂開心;親人痛苦悲傷,我也就痛苦悲傷,我的生活、我的生命都與親人緊密的連結。因為如此全神貫注,當情感滿足的來源消失了,生命的根基便動搖了,讓人陷入情感的落空,長期的憂鬱。 

      當親人還未離世前,就得學習著「放手」,在我們的社會文化,其實是一件不道德的事,只要人活著,我們絕不能想到死亡的可能,也不能提及死亡,在這樣的文化中,「預期性悲傷」的發生並不能真的幫助了一個人及早處理死亡相關難題,或學習如何面對分離。社會文化其實是一個在探討家屬如何因應悲傷議題中,更大的影響面。

       對於突然面對親人死亡的喪親者而言,他經歷到的是一個生命與生活的危機,也可說是一個創傷,但對於一個面對長期患病親人死亡的喪親者而言,他所面對的大多是與自己的爭戰;要不要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要不要承受最後的落空、能不能在生命消逝後依舊看見自己一路走來付出的價值與意義並未消失…..都是一連串困難,且危及生命的議題。 

        預期性死亡的病人或家屬的悲傷協助與死亡準備,長期是一個不受重視的議題,就一個醫療單位或是長期照護單位,預期性悲傷的輔導並未真正落實,若在社會敏感度與支持度不夠的情況下,要靠個人或家庭獨自準備以因應失落與悲傷,我認為極其困難,也極其慘忍。 

        但要等社會覺醒或覺察而有所因應,想必更是緩慢,在這之前,我們得學習點自助的辦法,或許Worden的四個悲傷任務,可以先解決一些燃眉之急,讓我們稍微知道從哪做起。這四項任務分別是「接受失落的事實」、「表達與經驗複雜情緒的痛苦」、「開始學習適應一個逝者不存在的環境」與「投注新的活力在新建立的關係上」。其實,便是承認自己的悲傷,接受死亡終究會發生,並且能放進一些新生活的規劃。很重要的是,所有付出、所有努力及所有的辛勞受苦的價值與意義,絕對不能建立在「生命是否有存活」這件事上,這兩者一旦建立前後關係,我們必然會經歷到落空與無望感的吞噬,也將面臨到自然死亡定律的反撲。

(轉載於200512月張老師月刊主要企畫)

2006年9月8日 星期五

繪畫自我療癒工作坊圓滿結束


◎蘇絢慧


 

 
此次協談中心舉辦的『繪畫自我療癒工作坊』共有三個梯次,參與的總人數為36人,成員來自四面八方,醫院員工、義工、學生、上班族、家庭主婦、專業人員皆有。每個人的期待各有不同,像是「想看看真的繪畫就可以自我療癒嗎?」、「沒有參加過,好奇」、「想看看心理諮商是做什麼的,自己是不是有興趣?」、「被人拉來就來了」、「參加過類似課程,覺得很有幫助,所以就來了」…..


 

每一個團體是有自己的生命的,團體的氣氛、動力、風格、關係都是由團體內的成員一同創塑的。在三個梯次的團體中,的確也看到十分不同的團體風格。第一個梯次的團體,情感引發的很深,許多人接觸到自己失落悲傷經驗;第二個團體則拘緊些,被引發的情感較少,表達較偏認知思考過程;第三個團體則有前兩個團體的特性,有人可以表達了情感,有人則在思考的過程,但也都能相互分享與交流。


  


三個小時的團體其實很短,畫畫又占了一半以上的時間,因此分享時總是有些匆促,再深入談下去恐怕會變成個人治療工作,並不符合這個短期團體的目標,因此,分享大都點到為止。


 

從過去到現在,帶了團體這麼多次,我知道自己始終有個明顯風格,就是「保護」與「接納」。我的推力不大,總希望是成員自己準備好的情況下去坦露自己,並且希望能創塑團體的安全與信任氣氛,因此,這三個梯次,我仍持續著自己的帶領風格:尊重、接納團體成員的不同聲音,也盡可能的讓團體自己形成屬於他們自己的動力。


  


繪畫其實是個神秘的過程。何以說它神秘,是因為連作者自己都不一定能說出何以會畫出這樣的作品,它常常需要一個意義建構的過程,並且隨著情感的變化與起伏,在繪畫的過程中有一個轉化的過程。甚至,可說是一個昇華,將難以承受或面對的部分,在繪畫過程中盡情表達與獲得完成。


     




而作品,本身是沒有語言的,也產生不出意義,因此要靠敘說,無論是寫詩寫詞,或言說,在說的過程中,形塑出作品的意義,這是一個詮釋的過程。而既然是詮釋,也就可以不斷循環詮釋,不斷產出意義。因此,一個作品在不同時間點下,在不同的人觀看下,也就形成不同的意義。


   


在三個梯次的團體過程,我自己也經驗到被一些作品感動,也經驗到被一些作品所散發出來的氛圍所吸引,更聆聽到每一個作品背後都有一個心靈世界,都有一段特別的故事。


   


沒有太多機會聽到成員返家後的感受與發現,但對我來說,倒也認為以藝術走向心靈療癒是一個可行的途徑,希望如我所願,明年的場地與時間,都可以再辦一個深入性的藝術自我探索團體,走四個整天,讓團體成員能經驗到團體的魅力,也經驗到藝術的力量。

2006年9月6日 星期三

左手隨想

兩三個星期前,我的右手中指受了傷,

一小塊的皮就掉了下來,莫名其妙的。

從那時起,我努力保持傷口的乾燥, 平常的洗碗工作近乎停擺,

能不讓右手碰水就儘管不碰, 以便讓傷口趕快復元(當然澡還是要洗),

於是左手逐漸取代右手的部分工作,例如刷牙這檔事。

對於用慣右手的我來說,其實是很不習慣的, 甚至我也會想,

反正洗澡時右手也都泡在水裡,

刷牙的時間反而更短,

也不差那一兩分鐘,

何必這麼不方便呢?何必自找麻煩呢?



沒錯,左手刷牙的確很不順暢, 一開始怎麼拿牙刷都不對勁,

每每胡亂的拿牙刷在嘴巴裡<捅一捅>弄出一些泡沫來,

然後覺得玩不下去時,才偃旗息鼓的潄口收刷, 告訴自己這樣子就夠了。

過了幾天,左手拿牙刷開始有些習慣, 也變得有模有樣,

覺得刷牙越來越乾淨,不知不覺間, 用左手刷牙也快要一個月的時間了。

甚至於現在,

我開始用左手拿著叉子吃飯 (不是湯匙,那沒什麼挑戰;不是筷子,那難度太高了),

不怎麼順暢,許多比我晚進餐廳用餐的人都比我早吃完離開,

我還在笨拙的刺著、挑著、撥著飯菜。

反正中午休息時間就這麼長, 提早個五分鐘其實也沒什麼差別,當是好玩吧。



前陣子<賴聲川的創意學>一書推出不久, 許多雜誌也開始談起創意,

彷彿每個人都需要創意, 而且只要學著他的方式,諸如旅行、生活、禪修…等,

創意會找上門來。

再前不久,<藍海策略>一書的推出,也引發一陣風潮,

許多雜誌也開始提到個人、企業要如何找到自己的藍海,

而不必在紅海裡拼得要死要活的。

也在不久前,<LOHAS>這名詞的出現使得許多人開始檢視自己的生活夠不夠樂活,

是不是有哪些指標事項沒做到或沒做好。

各類資訊傳入我們的眼裡、耳裡, 告訴我們該吃些什麼、該過怎樣的生活、該如何打拼、該怎樣穿才好看、該怎麼投資理財、該住在哪裡、該怎麼怎麼的…

一大堆的提醒在我們的四周出現,

最好是我們腦子裡內建一台SmartPhone+GPS+XBOX+iPOD+++,

然後我們就不必煩惱何時跟不上大眾腳步而顯得落伍。



是呀,我們有一堆該做的事情要做,又怎麼樣呢?

用右手吃飯既順手又快,那又怎麼樣呢?

當我們被外在世界給制約,當我們被順手給習慣時,

往往會忘了我們其實是有選擇的權力, 而不是對任何事物都要照單全收,甚至是勉強自己去接受。

可惜的是,往往都要遇到一些事情,例如右手受傷, 使我們必需改變生活,然後,

我們才學會換上不同的眼鏡來看待世界,

不再受限於外在標準或過往經驗,

最後才會開啟不同的生活視界。



嗯,有機會也試試你的左手吧。



by吳秉訓

心理治療的道德責任--談治療師的選擇

心理治療的道德責任:面對個案的專業倫理

Soul Searching: Why psychotherapy must promote moral responsibility

作者:威廉.竇赫提/著

譯者:李淑珺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2004 年 09 月 14 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對多數人而言,心理治療還是個陌生的名詞。

一見到治療兩個字,便會聯想到是不是有什麼病才會需要。

心理有病是不是就是神經病、瘋子——這些過去因為不了解而被汙名化的疾病。

然而在現代社會裡,面對的社會環境日益複雜,許多曾經不是問題的狀況,

卻漸漸變成個人的困擾來源,無力感也隨之加深。

這些困擾不見得會造成心理疾病,卻會在直接或間接上造成個人的心理壓力。

因此,時至今日,心理治療不再侷限於過往耗時耗錢的活動,

轉而成為個人遭遇心理困擾時得以求助的方式之一。心理諮商也成了心理治療的另一種可能。



教育、輔導、心理諮商、和心理治療——這幾個名詞的意義不盡相同,

卻有著極其相似的地方:它們的活動皆指向著相同的地方——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在這本書裡,討論的主題就是心理治療從業人員所要面對的議題,

諸如承諾、正義、誠實、社區等。

只不過這些議題與本文想討論的較無相關,只不過是陪襯的綠葉而已。

我認為這本書的紅花在第二篇——心理治療師的核心特質:關懷、勇氣、審慎。



審慎。

面對著當事人內心錯綜複雜的各種想法、經歷、感受,

心理治療師其實就像摸著石頭過河,一刻也大意不得的帶著當事人探索走過激流淺灘,

可以是走到對岸,也可以是尋找源頭。

好朋友也可能可以勝任這工作,

唯一不同的是,心理治療師的訓練過程中養成了隨時查看地圖的習慣,

會經常檢視內心感受的指南針,看看哪些感覺特別強烈或虚弱。

帶著這指南針,治療師在判斷哪個地方該深究,哪個地方該輕探,

哪個問題要追到底,哪個事件要放心底便有了指標,

不會只是漫無目的詢問當事人而已,這卻是朋友不見得能勝任了。

至於如何判斷一位心理治療師的審慎程度呢?

這可以從治療師所給予的回饋或建議是否合乎現實加以檢視,

此外,治療師的建議不會太多,也不會催促當事人做出決定,

而這樣的態度會持續出現在整個會談裡。



勇氣。

治療師其實是冒著失去當事人信任與合作的風險與當事人一起工作。

心理治療師也可以選擇輕鬆式的方式和當事人談話,

會談了許多次一直讓當事人感到舒服,然後?然後就沒了。

這情況充其量只是讓當事人找到談話的對象,

就像我們在理髮時和理髮師聊天、逛街時和店員閒聊,

只是多了隱密性而已,對當事人的協助極為有限。

治療師應該有足夠的勇氣去詢問,去挑戰當事人不想面對的事情,

這可能會引發當事人的憤怒或難過或自責或其他情緒,

然而這冒險的前提是為了提供當事人機會去深入的瞭解自己,

這冒險的前提是兩者之間已發展出足夠的信任與安全,

這冒險的前提是治療師已審慎評估過當事人的狀況而下的決定。

一旦治療師有勇氣去面對當事人的任何回應,心理治療的關係才有可能往更深的地方發展。



關懷。

或許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心理治療師的工作本質在於關懷個案,

然而本書作者仍不厭其煩的指出這一點。

難道是國外的心理治療師特別需要注意關懷這特質嗎?

還是國外的心理治療師看錢不看人,所以作者才要特別強調此點?

當助人工作變得更為機構化,當助人工作變得更講究界限時,

人與人之間的關懷變成只在特定環境下給予,然而一旦脫離了機構,關懷也就盪然無存了,

這也難免會引起當事人的反彈,認為心理治療師的關懷只存在於晤談室裡,存在機構內。

心理治療之價值及作用要能發揮,

維持關係的單純是其中一項要素,超出本文的討論範圍,可是,

關懷就只能在門裡進行嗎?

本書將關懷放在第一個討論,筆者卻放在最後,

並打算以書裡引用 Viktor Frankl 的故事做為結束。( p.152)




最近有一次,我在凌晨三點接到一位女士的電話,

她說已經下定決心要自殺,但是想知道我對這件事會說什麼。

我用所用想到的理由反駁這個決定,爭辯她應該活下去。

我跟她講了三十分鐘,直到她向我保證她不會自殺,

而且會來醫院找我。但是等她到醫院來找我時,

我才知道原來我所說的理由中,並沒有一個打動她。

她決定不自殺的唯一因是我在半夜被吵醒,卻沒有生氣,

還耐心地聽她講話,跟她講了半個鐘頭。

她認為世界上還有這樣的事情,那這個世界一定還值得人繼續活下去。






心理治療,其實就是人與人的相會,真心的相會。



.by 吳秉訓

2006年7月30日 星期日

繪畫自我療癒工作坊成果展示

繪畫自我療癒工作坊第一梯次已於七月八日結束,

每幅畫的背後,都有一個精采的故事喔!



 



其他成員作品,請至相簿參觀:



http://www.wretch.cc/album/album.php?id=mmhcc&book=2



期待第二、第三梯次的成員作品喔!

2006年6月15日 星期四

繪畫自我療癒工作坊開始報名

繪畫自我療癒工作坊 



在世道紛亂的世代,在壓力情緒惡劣的環境,是否你的內在小孩也已經迷失畏縮在內心的城堡中?藉由小團體互動與簡單的繪畫過程,讓自我從封閉的城堡中釋放,進而達到自我療癒的效果,並提供整套繪畫工具,讓您可以持續創作,或是與家人分享。









講員:蘇絢慧社工師 

時間:7/8、22、29、8/12上午、下午各一梯次,共計八梯次,上午梯次為早上9:00到12:00,下午梯次為下午1:30到4:30。

地點:本院台北院區九樓講堂

收費:每人收費1,000元,包括繪畫材料。員工、義工享有八折優惠

人數:每梯次二十人,額滿為止,即日起開始報名



請洽馬偕協談中心電話:02-25433535轉分機2010。

或來信mmhcc@ms2.mmh.org.tw 索取報名表。



2006年5月25日 星期四

實習生補充報告!

由於發生一些特殊的狀況,兼職實習諮商員將由新竹教大的謝喬安遞補。在此對喬安做個簡單的介紹。



謝喬安,新竹教大碩士班一年級,在面試時是最後一棒,但是敏銳的觀察能力讓她獲得不少的加分。處理問題時中規中矩,緊張中不忘記帶著微笑,心思細膩並且樂於分享自己的感受,讓人感覺到相當的輕鬆,是個值得琢磨的璞玉喔!



歡迎加入馬偕協談中心!

2006年5月15日 星期一

實習生全員報到!歡迎歡迎!

實習生全員報到囉!歡迎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成員:



蘇絢慧,國北師大碩士班二年級,有好幾本書已經出版,常上廣播節目跟演講,嘿嘿!已經是有「粉絲」級的人物喔!具備社工師執照,在安寧療護領域有不錯的工作經驗,同時也是愛貓一族,以及愛兔一族!部落格的瀏覽人次遠遠超越,不信去看看就知道。



吳秉訓,國北師大在職專班碩士班二年級,頂著食神般的半白髮,想必是很受學生的歡迎!多年的張老師經驗與國小教學經驗,處理問題細膩而敏銳,也是唯一在演練中讓模擬個案掉下觸動心弦的眼淚。為了實習,暫時放下工作,也是很需要勇氣。不過,聽說私下很搞笑,讓我們很期待哩!(王牧,幫你找到對手嚕!)



陳雅貞,台灣師大碩士班一年級,同樣有多年在國中擔任輔導老師的經驗,以及多次接受有關生命教育與相關的訓練。因為某一個機緣,跟馬偕醫院有了交會。對於問題考慮巨細靡遺,但是在人格特質上,給人有溫暖、容易接近的感覺。



蔡幸紋,國北師大碩士班一年級,在略為害羞內向的外表下,卻有一顆堅強的心,單槍匹馬到澳洲殺進殺出,最後還一頭栽進心理諮商的領域。懂得去照顧別人的感受,但又不忘該有的規矩,或許都是從過去的生命歷練下所養成的性格。



歡迎加入馬偕這個大家庭!

2006年5月14日 星期日

2006年馬偕協談中心專兼任實習諮商員錄取名單

2006年馬偕協談中心專、兼任實習諮商員錄取名單如下:



全職實習:

    正取兩名:蘇絢慧、吳秉訓

    備取一名:賴欣怡



兼職實習:

    正取兩名:陳雅貞、蔡幸紋

    備取一名:謝喬安



請正取人員於接獲E-MAIL通知後,於5/16中午12點前回覆是否接受實習機會;正取人員放棄者由備取遞補,備取放棄者則不再補足名額。如有不清楚之處,請與協談中心呂奕熹心理師聯繫。以上!

2006年5月5日 星期五

馬偕協談中心 兼任實習諮商員 口試名單

本中心徵選 兼任實習諮商員,來函者眾,均為一時之選。在反覆考量後,決定於5/12(五)下午舉辦第二階段口試,口試名單如下所列。對於無法列入口試名單者,謹此說聲抱歉,並預祝您可以找到更適合的實習機構,也歡迎於明年申請本中心之碩三全職實習。以上。



馬偕協談中心 兼任實習諮商員 面試時間表



編號    姓名         口試時間         

1        林維純        1:45

2        邱馨儀        2:00

3        李婷婷        2:15

4        陳雅貞        2:30

5        邱暐茜        2:45

6        林欣怡        3:00

7        張郁雯        3:15

8        蔡幸紋        3:30

9        葛婷婷        3:45

10      曾瑋琍        4:00

11      林婉卿        4:15

12      謝喬安        4:30 



請入選者於口試時間前五分鐘前來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92號福音樓9樓協談中心辦公室報到。

2006年5月4日 星期四

協談中心全職實習諮商員口試名單

協談中心招收全職實習諮商員,因為應徵者眾,每一位都很優秀,在幾經反覆挑選後,以下為第二階段口試的名單與時間表。謹此對無法列入中心口試名單者說抱歉!



另外,兼職實習諮商員名單將於今天5/5下午5點公佈,並且以MAIL方式立即通知。



馬偕協談中心 專任實習諮商員 面試時間表



編號        姓名        口試        專業        

1         薛又瑜        1:30         1:40

2         吳秉訓        1:45         2:00

3         林玫君        2:00         2:20

4         劉禹婕        2:15         2:40

5         蘇絢慧        2:30         3:00

6         柯筱瑩        2:45         3:20

7         丁嘉妮        3:00         3:40

8         賴欣怡        3:15         4:00

9         黃敏茲        3:30         4:20 



恭喜以上九位!



2006年4月10日 星期一

馬偕協談中心招募專兼任實習諮商員公告


馬偕紀念醫院 院牧部 協談中心

2006年招收實習諮商員簡章

 

   馬偕協談中心自1965年成立以來,秉持馬偕博士「寧願燒盡,不願鏽壞」的精神,在推動社區助人工作上不遺餘力,亦是目前國內極少數於醫院內設置協談輔導之機構。除堅持平價收費,並且對於中低收入者盡力協助外,期望能提供一般民眾得到心靈上的平安,以達到本院「身、心、靈」全人醫治的理念。

   本中心目前具證照之諮商心理師兩名,工作經歷均超過五年以上。工作對象包括本院員工、義工、以及一般民眾,工作內容與一般學校機構略有不同,主要常見問題為家庭婚姻問題、兩性情感問題、精神疾病問題,以及一般情緒障礙之個案。歡迎對於全人醫療助人工作有興趣,願意挑戰自我學習成長者,加入我們的行列。

 

一、 工作項目:

  1.個別諮商、小團體諮商等實務工作。

  2.工作坊、研討會之籌辦、計劃與執行。

  3.本中心平安線義工之實習督導與訓練。

  4.社區心理衛生推廣工作。

  5.一般諮商行政及臨時交辦事項。

 

二、 名額:

  1.全職實習諮商員:兩名,自2006年7月1日起,至2007年6月30日止,工作時間比照本院專職工作人員,每週得回校上課一天。實習結束合格者,由本院出具實習證明,可參加諮商心理師高等考試。

  2.兼職實習諮商員:兩名,工作時間每週6小時,配合學校課程學期制。兼職實習諮商員得輪值週四晚班者優先錄取。

  3.如應徵者資格不符本中心需求,本中心得不足額錄取。


三、 資格:

  1.全職:各大專心理諮商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以上學生,或國內外已取得心輔相關研究所碩士學位,符合諮商心理師高等考試資格,需進行全職實習者。

  2.兼職:各大專心理諮商研究所碩士班一年級以上學生者。

  3.可認同基督教信仰,以全人關懷為助人意念者。

  4.具相關諮商輔導經驗、其他助人工作執照(如護理師、社工師等)、通過各機構義工訓練具及格證書,或曾處理精神疾病患者個案經驗者,優先錄取。

 

四、 權利與義務:

  1.專兼任實習諮商員均為無給職。

  2.本中心得依實習諮商員之經歷,邀請擔任小團體、工作坊或義工訓練課程講師。

  3.全職實習諮商員實習期間得享本院工作人員相關福利。

 

五、 初審資料:送審資料請自行保留備份,不予退件。

  1.研究所修習學分成績單正本一份。

  2.畢業證書或在學學生證影本一份(正本於面試時攜帶備查)。

  3.簡歷、自傳與實習計畫一份,需附照片一張。務必註明有效聯絡電話、收信地址、e-mail帳號等,如因資料不齊,導致延誤面試時間,責任由當事人自行承擔。

  4.授課教師推薦函一份。(國外畢業者可以相關工作之主管推薦函代替)

  5.就讀學校實習規定一份。(已畢業者可免)

  6.相關經驗證明影本。(無經驗者可免)

 

六、 收件截止日期:2006年4月30日,一律以掛號郵件寄件,郵戳為憑。

 

七、 面試日期預計五月第二週,放榜時間預計五月第三週,詳細時間待初審通過後通知。

 

來件請寄:104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92號9樓馬偕協談中心

 

如有任何疑問,請直接至馬偕協談中心部落格留言版留言,



或來電:02-2543-3535轉2010呂奕熹心理師洽詢。

2006年3月6日 星期一

2006年2月26日 星期日

做世界的光:平安線第15期職前訓練開跑!

有一首台語的聖詩這麼唱:


主在叫咱人,做真光的燈,

親像一枝燭火,冥時照光明;

此世界是黑暗,多多人躑躅(跌倒的意思),

咱當照他光,一人一隅!


平安線第15期的職前訓練即將於3/2正式開跑,

有將近百位的熱心人士參與本次的訓練。



願神保守每一位參與的講師與學員,讓他們做世上的鹽和光!



本次訓練課程的內容如下:


馬偕協談中心—「平安線」第十五期義工職前訓練第一階段理論課程表

上課日期:95年3月2日至95年4月18日

上課時間:每週二、四PM7:00-9:00

上課地點:馬偕新大樓15樓(階梯講堂)















































































































次別


  日  期


星 期


  課 程 內 容


講  師


1


3月2




開訓典禮‧心理測驗


王榮義主任


2


3月7




人格發展與自我探索


莫茲婷心理師


3


3月9




全人理念與助人關係


呂奕熹心理師


4


3月14日




信仰與人生


王榮義主任


5


3月16日




良好諮商關係的建立


白寶鳳心理師


6


3月21日




親密關係


謝文宜老師


7


3月23日




失落悲傷與臨終關懷


蘇絢慧老師


8


3月28日




性侵害、兒虐與家暴


林嘉郁心理師


9


3月30日




家庭如何塑造人


王鳳蕾心理師


10


4月 4




壓力調適


曹淑華心理師


11


4月 6




輔導的理論與實務


鄭玄藏老師


12


4月11日




人際關係與溝通


施如珍老師


13


4月13日




精神疾病的認識與轉介


方俊凱醫師


14


4月18日




社會資源的認識與運用


蔡莉莉主任



 


 

2006年2月14日 星期二

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會工作師的差別

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社會工作師的差別



在過去精神疾病患者或家屬常見的問題中,就是這樣的狀況應該要找誰?看精神科?好像心裡面有點怪怪的,看心理醫師?目前台灣好像也沒有這樣的制度;找社工師?又不知道他們是幹什麼的。臨床心理師跟諮商心理師又有什麼不一樣?以下就簡單說明如何去判斷。



 



舉個例子。小彤是個未成年的國中女生,因為碰到情人節,偏偏被男友給甩了,心理面很鬱卒,不知道該怎麼辦,甚至會想要自殺,這時候就可以找諮商心理師做心理諮商。如果小彤的狀況已經撐了好幾個星期,並且出現失眠、食慾不振、甚至幻想男友又回到身邊來照顧她,每天跑到男友家門口去等,這樣的狀況就需要就診找精神科醫師,或是由精神科醫師轉介給臨床心理師作心理治療。但是如果小彤因為很「盧」,幻想男友可以回到身邊,每天都要偷跑出門,爸媽受不了把小彤鎖在家裡,甚至爸媽因此而生病,全家陷入極度混亂的狀況,這樣的情形就可以找社工師尋找社會資源協助小彤跟她的父母親。



 



所以,就不同的負責方向,簡單的分別如下:



 



精神科醫師=嚴重的精神疾病,像幻聽、妄想,以及長期的情緒困擾等等,需要服藥的狀況,就找精神科醫師。特別是涉及腦部病變或是特殊的生理狀況,例如曾經車禍腦部有受傷,還是先天就有腦部的病變問題,還是找精神科醫師最好。心理師或社工師如果發現當事人有精神疾病的狀況,需要用藥物支持,就必須先轉介給精神科醫師進行診斷跟處理,經醫生囑咐後,心理師或社工師才能繼續協助當事人。精神科醫師主要的工作地點在醫院,或是個人開設的心理診所。幫助當事人的角度在於當事人的疾病,包括持續性的困擾,或是突發性緊急的狀況。醫師通常是醫學院七年訓練畢業的專科醫師,領有醫師證照與專科證照。



 



臨床心理師=嚴重的精神疾病,經過醫師的藥物治療後較為穩定,需要心理治療者,通常會由醫師做轉介。臨床心理師比諮商心理師多一些精神醫學的訓練與經驗,但仍需要醫師的醫囑才能處理。目前臨床心理師也可以處理一般的情緒問題或家庭問題,但方式跟諮商心理師較為不同,使用的學派也不太一樣。臨床心理師的主要工作地點就在醫院,或是個人開設的心理治療所。幫助當事人的角度在於當事人因疾病引起的心理困擾,特別在於腦傷跟精神分裂症,以及持續性的心理困擾。臨床心理師通常是從臨床心理研究所碩士學歷畢業,並考取臨床心理師執照,部分臨床心理師則是由早期高考之心理師直接換證,或是通過特考取得執照。



 



諮商心理師=一般的心理問題,舉凡情緒困擾、家庭問題、親子關係、學習障礙或是生涯規劃等等,甚至企業急需的員工協助方案(EAP)計畫,都可以找諮商心理師。但每位諮商心理師的專長不同,需要多加打聽。諮商心理師比臨床心理師多一些醫院之外機構的經驗,對於精神疾病之外的問題,有比較多的經驗與資源。諮商心理師的主要工作地點在學校、基金會、助人機構,或是個人開設的心理諮商所。幫助當事人的角度在於當事人的一般心理困擾,包括不嚴重但持續性的,以及臨時因特殊因素暫時性的。諮商心理師通常是從諮商心理研究所碩士學歷畢業,並考去諮商心理師執照,部分諮商心理師在心理師法通過前即從事心理諮商工作,透過特考取得執照。



 



社會工作師=舉凡特殊的情況,例如家暴、性騷擾、性侵害、兒虐等,或是例如需要心理治療或諮商,但是無法負擔經濟的壓力,社工師都可以協助當事人找到最適用的社會資源,當然社工師也可以給予簡單的情緒支持或同理,但社工師不能進行更深入的心理諮商或治療。社工師的主要工作地點在醫院、公家設立的社福單位、一般助人機構等等。主要幫助當事人的角度在於社會資源的協助,以及一般情緒上的支持與陪伴,包括持續性與突發性。社工師通常畢業於社工系大學學歷畢業,通過社工師考試取得證照。



 

引用:給所愛的人驚喜

這是協談中心主任王牧師所寫有關於情人節的愛,以及情人之間的互動方式。

閱讀本文請按下列連結: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2006年2月7日 星期二

如何克服「假期症候群」

雖然已經開始上班,但是年的味道總要元宵節過後才算結束。不管是上班還是要開學上課,在這麼長的假期結束後,總是會有些慵懶的症狀,例如沒有動力無精打采,無法專注於手上的工作,覺得全身痠痛,碰到工作或書本就開始打瞌睡,下班或下課時間還沒到,心已經飄到網路遊戲、電視節目或是棉被窩裡面去了!這樣的狀況總是要持續一段時間後才能慢慢回復過來,基本上,都可以算是「假期症候群」。喂!電車男都演完結篇了,該收心了吧!



想要克服假期症候群,必須從生理上與心理上同步來調整,才會達到最佳的效益。我們會建議您可以試試看下面的幾個方法:



1.設定固定的時間表,按表操課:



每天固定的時間上床睡覺,最好不要太晚,每天睡飽7-9小時,固定時間起床,固定時間進食三餐,每天固定時間工作或讀書。使用固定的時間表,生理才能了解你的需求,讓全身的能量可以定時的調配,否則一團混亂,該睡不睡,該清醒不清醒,這樣就比較不好。



2.以儀式宣告假期的結束:



去平溪放個天燈,告訴自己從現在開始要努力認真;把遊戲機全部拆線,收到紙箱裡面放好,上面再貼一張自己寫的封條;或是將網路遊戲中的寶物分送好友,並且將程式刪除掉,告訴自己是該退出江湖金盆洗手的時候。用一個自己可以接受的儀式來宣告假期已經結束,讓自己心理也能夠準備應付接下來的挑戰。



3.多做運動,多吃蔬菜,多曬太陽:



假期期間最常大魚大肉,不然就是有吃不完的零嘴,要在過年期間不胖個一、兩公斤,需要有很大的毅力才行!而長期坐在沙發上當發呆的馬鈴薯頭,不僅可能會引發肩膀酸痛,渾身不對勁的感覺,也會讓肚子上的肥胖細胞囤積的更利害。因此,在工作讀書之餘,每隔一段時間就站起來動一動,或是扭腰擺臀,或是做做健康操,都能幫助回復注意力與體力。飲食方面則多食綠色蔬菜,增加纖維質的吸收,用自然飲食的方法幫助體內作環保,比你吃再多的藥劑或喝再多的飲料都要好!而陽光更是最好的補給品,趁著冬天有陽光的時候稍微曬一下,若能配合節奏快一點的步伐走30分鐘,失眠黑眼圈、煩惱睡不著就很快會不見囉!



4.找夥伴一起努力,效果加倍:



自己一個人要改變現狀,說實話,真的不能忽略人的惰性!所以,要調整「假期症候群」的影響,可以找一位或一群親朋好友共同努力,就像比賽一樣,改變的動力會加倍喔!例如找兄弟姊妹,或是同班同學、同辦公室的同事等等,都是可以號召的對象,而在明的彼此鼓勵,暗的互相監督的狀況下,相信更能克服假期症候群的影響。



5.如症狀沒有改善,盡快尋求專業的協助:



有時候生理或心理的時鐘亂了,自己也沒辦法調回來的時候,最好能夠暫停一下,就像把電池拔掉一般,讓自己能夠沉靜下來。不過有時候總會有失控的情形,這時候最好找尋專業的協助。例如睡眠的問題可以找家醫科醫師幫忙用藥物調整,心理的問題嚴重的則可以找身心科或精神科,如果是輕微的則可以找合格的心理師進行心理諮商,清清心理的垃圾桶就可以囉!



祝各位都能精神飽滿,充滿希望喔!

2006年2月6日 星期一

轉貼:逆境可以是人生的祝福

這是本中心實習諮商員蘇絢慧老師的文章,

絢慧的文章充滿對自己人生體驗的哲思,

常常會在他的文章中找到人生的轉彎處。

請按以下的連結進入閱讀。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轉貼:做自己的再生父母

這是本中心曹淑華心理師所撰寫的文章,

主要提到親子之間的互動與彼此的接納。

請按下列的連結前往閱讀。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2006年1月24日 星期二

新春新氣象,旺旺年行大運!

農曆新年快到嚕!

在這個「雞飛狗跳」的交接點,

祝大家

新年新希望!

好運旺旺來!



那郭米格魯的媽,要不要把妳們家的米格魯照片借我們旺一下?!

2006年1月17日 星期二

你覺得當義工有什麼好處?接龍中

擔任義工還有什麼好處咧?

1.可以建立自信。

2.可以增廣見聞。

3.可以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4.可以上免費的學習課程。



你覺得當義工還有什麼好處?

歡迎到馬偕協談中心的討論區進行接龍喔!

馬偕協談中心討論區的連結就在右手邊第一個喔!

引用:創新=標新立異?

冷宮教主的文章



本篇文章引用自此

2006年1月6日 星期五

再給生命一次機會

這是早期寫給宇宙光的一篇文章,放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再給生命一次機會



可以不可以給自己一個機會,再等一下?



生命的價值,在這當下的時候,已經決定要放棄自己,還有什麼好考慮的?



想自殺不是一件錯事,就像有時候髮絲會打結梳不開一般,如果沒有耐性去找方法打開結,卻用力將髮絲扯掉,死結往往還是存在。自殺者往往認為只要自己死了,就一了百了,殊不知卻讓遭的朋友家人跟著承受相對而來的壓力與問題。



每當聽到有人說「我想自殺!」大概每個人的回答不是:「為什麼?」就是「怎麼那麼想不開?」而聽到這樣的對話,想自殺的人大概會覺得「為什麼不可以?」接下來的苦口婆心,往往只是讓想自殺的人更堅定自己的意志,把自殺的想法變得更具體和理所當然。我倒是想換個角度去思考,自殺,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想自殺的理由很多,但是不外乎的是兩個極端,太緊或太鬆。工作、生活壓力大,想用死亡來解脫;沒有工作、生活太鬆散無聊,也覺得生命太無趣。感情受挫折,要讓對方一輩子遺憾,想自殺;感情太平淡穩定,也想自殺。學生功課太好,撐在第一名的壓力太大,自殺;功課太糟挨罵,覺得沒有自尊,也自殺。也就是說,只要想自殺,什麼理由都行!



另外,研究調查發現解決自殺的方法其實很簡單,不外乎是提高自己的抗壓能力,或者是減低遭遇壓力的機會兩種,但是自殺者往往是不知道要選擇哪一種,一直在原地繞圈圈,因此焦慮與煩亂的指數越來越高,最後還是選擇放棄自己而不要面對問題。還有些研究發現,自殺者往往是因為無法得到外界的支持,以及心理問題無法解決,重要的他人也沒有發覺或願意撥時間去傾聽他們的問題,覺得自己是孤單的、無助的,最後只好選擇離開這個冷漠的世界。



那有沒有什麼方法是讓我們可以暫時跳離自殺的陷阱中呢?我提供幾個自己常用的策略給大家參考一下。首先是一個「暫停思考法」,如果發現自己正處於想自殺的思維中,這時候就必須立刻停止繼續想下去,並且去找些事情做做來分心。很多問題已經想得太多,再想下去也是一樣的結果,不是嗎?不如先去運動跑跑步,打打電動殺怪物,或是利用其他可以轉移目標的方式,讓自己的思維喘息一下。



再來就是「抗壓不過,先逃!」工作天天要加班,把身體都累壞了,那就先不要工作,養好身體再說;或是換個薪水還可以,但是可以正常上下班的地方工作,不用天天讓自己如同活在地獄當中。如果已經撐不下去了,那就暫時將這些壓力都放下,讓自己到不同的情境去轉換一下心情。



接下來可以做的是「改變現有的習慣」。如果習慣了開車上班,要不要試試公車或捷運?如果習慣了麵包牛奶的早餐,要不要換換清粥小菜?如果習慣了上班喝咖啡,要不要換個青草茶?習慣可以幫助一個人熟練的執行某些事務,但是也讓人不斷地重複相同的錯誤。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偶爾改變一下生活的習慣,除了帶給自己新鮮的感覺,也可以消除他人眼中的刻板印象,在面對壓力的挑戰下,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可以多元化而不會流於死板。



最後呢,可以「找個人來談談」。這位跟你談的人,必須願意花時間聽你說話,如果具有心理諮商的專業背景更好,不過千萬不要期望太高。怎麼說呢?不管是任何人給你再多的支持與鼓勵,最後的決定還是在自己的手中,旁人可以幫忙分析問題,可以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提供協助的資源,但是,得要自己願意去解決問題才行。



如果真的臨時找不到人可以談,不要忘了還有天父會聆聽你的禱告,雖然天父不一定會立刻回答你的問題,但是祂會是最佳的訴說對象喔!而且研究發現有信仰的人,抗壓能力是比一般沒有信仰的人來得強一些,所以上教堂、大聲的唱詩歌,或是參加教會的一些團契活動,事實上都在增強個人的抗壓能力,並且也可以形成一個好的支持系統,使人的身心靈都能得到拯救。

2006年1月2日 星期一

馬偕協談中心的家族版

馬偕協談中心也有家族版喔!有空可以多去看看,或是轉貼文章給我們喔!以上。



http://tw.club.yahoo.com/clubs/mmh_counseling/



諮商心理師曹淑華的部落格

以下是諮商心理師曹淑華的個人部落格網址:



http://www.wretch.cc/blog/sophia1113



學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諮商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班



證照:諮商心理師特考及格

平安線第15期義工招募簡章

馬偕協談中心「平安線」招募第十五期義工啟事


生活於現代複雜急變的社會中,人必然要面對許多競爭與挑戰,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或困擾,也日益增多。馬偕紀念醫院為積極關心社會,設有協談中心,以面談及「平安線」的電話協談,幫助有自殺意念、家庭、婚姻、感情、人際關係……等困擾的求助者,減輕其焦慮、痛苦、衝突,進而邁向更美滿充實的人生。


目前「平安線」需更多有志於輔導助人的志願工作人員,為強化服務陣容,正積極招募中,歡迎有心從事社會服務人士報名參加。


 


(一)報名日期:即日起接受報名,額滿為止。



  1. 週一至週五上午8:0012:00,下午1:305:00;週六上午8:0012:00

  2. 95213日(星期一)起至218日(星期六)上午8:00至晚上8:30



(二)報名資格:



 
1. 願意每星期付出三小時從事「電話協談」的服務。

  2. 社會人士:年滿廿四歲至六十歲者,高中畢業以上程度。

  3. 學生:相關科系二、三、四年級(社會、教育、心理、

                輔導、醫藥
……等科系)。


 (三)報名方式:


   1. 請攜帶一吋半身照片兩張,身份證影印本一份,及第一階段

      費用
3,500
元。

  2. 親自報名且當場面談,至「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929
樓」

      協談中心填寫報名表。

  3. 聯絡電話:(02)2543-35352010~20112486~2487



(四)
訓練日期與課程內容:



第一階段:9532日至418(每週二、四晚上7:00-9:00)



    1. 開訓典禮‧心理測驗

    2. 人格發展與自我探索

    3. 人際關係與溝通

    4. 輔導的理論與實務

    5. 信仰與人生

    6. 親密關係

    7. 家庭如何塑造人

    8. 性侵、兒虐與家暴

    9. 壓力調適

   10.失落悲傷與臨終關懷

   11.良好諮商關係的建立

   12.精神疾病的認識與轉介

   13.全人理念與助人關係

   14.社會資源的認識與運用


   第二階段:95516日至727(每二、四晚上7:00-9:00)




  1. 兩性關係與婚前輔導



  2. 精神疾患的處理與轉介



  3. 婚姻中常見的法律問題



  4. 親子關係之輔導



  5. 危機處理(自殺與憂鬱症)



  6. 電話協談理論與技巧(3)



  7. 電話協談理論與技巧及演練(6)



  8. 成長團體(8)



  第三階段:95821日至1028




  1. 電話協談實習(10)



  2. 個案研討團體(8)



 (五)訓練費:


第一階段3,500元,第二階段4,500(通過第一階段考核者),通過第二階段者,才能參加第三階段訓練2,500元。


 


註:




  1. 凡通過各階段訓練,再經面談甄選通過者始能成為正式義務工作人員。



  2. 第一階段可開放單堂選課(每堂500)。本院員工及學生可享單堂及第二、三階段八折優待。



  3. 歡迎傳道人、神學生或基督徒參與此項義務工作。



 馬偕協談中心 啟

馬偕平安線電話協談

一、平安線電話協談服務時間:



每日上午9:00至晚上9:00(全年無休)



TEL:2531-0505(吾傷矣領我領悟)

            2531-8595(吾傷矣幫我救我)



二、平安線義工資格:

  1. 願意每週付出三小時從事「電話協談」的服務。

  2. 社會人士,年滿二十四歲至六十歲者,高中畢業以上程度。

  3. 相關科系二年級以上學生(社會、教育、心理、輔導、醫藥)。 



三、平安線職前訓練課程:

    第一階段:心理、諮商理論課程為期八週。

    第二階段:成長團體及電話技巧團體為期十二週。

    第三階段:電話團體及個案研討團體為期十週。



四、平安線義工人數:151人(男士29人,女士121人)



輕輕聽,我來輕輕聽,我願傾聽你的聲音,

當你身心疲憊,想補充能量,

當你遭遇挫折,無處可談,

若你願意好好疼惜自己,給壓力一個出口,

進來協談中心坐坐吧!

喝杯茶,喘口氣,再出發,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走出心靈的陰霾,活出生命的色彩,

協談中心全體成員關心您!

馬偕協談中心圖像的意義

※ 協談中心Mark意義:


整個標幟外圍是由一個「大M」與一個「小M」框成的。



大M是馬偕博士Mackay 的縮寫,小M是英文Meaning的縮寫,

代表生命的意義,框內有個「言」字,右邊有一把鑰匙,

左邊的圖形代表「人」。象徵人常有心理上的痛苦,

可透過言語交談、溝通用鑰匙解開心中的困擾,

幫助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_mmhcc/1/1136191910.jpg_###}

馬偕協談中心簡介

※馬偕協談中心簡介



「馬偕協談中心」行政體系隸屬院牧部,是以推展諮商輔導、服務人群為目標,以達本院身、心、靈的完整醫療傳道及使命。



一、協談中心發展史:



協談中心於1965年設立,之後陸續加入自殺防治,生命線電話諮詢,1979年6月生命線遷離,獨立往外發展,12月另設馬偕平安線,並增設愛滋病諮詢服務。40年的寒暑,協談中心及平安線陪伴了多少在痛苦邊緣掙扎的朋友,一起度過難關,一起成長。



※ 1965年設立「協談中心」。

※ 1969年3月1日工作內容加入「自殺防治」。

※ 1969年7月1日創設「馬偕生命線」。

※ 1975年為正式向「社會局」提出登記為人民團體,同時為了向國際生命線申請為正式會員機構而更名為「台北生命線協會」。

※ 1979年1月積極地展開對社會提供更進一層服務,故以「馬偕協談中心」為正名。

※ 1979年6月「台北生命線協會」遷離馬偕,獨立往外發展。

※ 1979年7月1日「基督教台北家庭協談中心」併入本中心,加強陣容及服務。

※ 1979年12月1日另設「馬偕平安線」。

※ 1994年7月增設「愛滋病」電話諮詢服務。

※ 1994年7月「自殺防治」由社會服務室負責關懷。